http://m.redlee.cn/blog/bid150/
養氣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保養元氣,一是調暢氣機。元氣充足,則生命有活力,氣機暢通,則機體健康。
保養正氣,首先是順四時、慎起居,如果人體能夠順應四時變化,則可使陽氣得到保護,不致耗傷。《內經》所說:“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四時養生、起居保健諸法,均以保養元氣為主。保養正氣,多以培補后天,固護先天為基點,飲食營養以培補后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養氣。而節欲固精,避免勞傷,則是固護先天元氣的方法措施。先天、后天充足,則正氣得養,這是保養正氣的又一方面。此外,調情志可以避免正氣耗傷,省言語可使氣不過散,都是保養正氣的措施。
至于調暢氣機,則多以調息為主。《類經》指出:“善養生者導息,此言養氣當從呼吸也”。呼吸吐納,可調理氣息,暢通氣機,宗氣宣發,營衛周流,可促使氣血流通,經脈通暢。故古有吐納、胎息、氣功諸法,重調息以養氣。在調息的基礎上,還有導引、按摩、健身術、以及針灸諸法。都是通過不同的方法,活動筋骨、激發經氣、通暢經絡,以促進氣血周流,達到增強真氣運行的作用,以旺盛新陳代謝活力。《素問·舉痛論》曰:“百病生于氣也”,強調氣機失調是導致疾病乃至衰老的主要原因。而人體的氣機條暢,又與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關。肝主疏泄,具有調暢全身氣機,調節精神情志,推動津血運行等作用。肝之疏泄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調和,經絡通利,臟腑協調,陰陽平衡。若肝失疏泄,氣郁不達,則氣機失調,進而導致氣滯血瘀,或痰氣郁結,或氣郁化火,或犯脾克胃,累及他臟而生百病。足以看出,在諸多養生方法中,都將養氣作為一條基本原則之一,而具體予以實施,足見養氣的重要。
健康與長壽是人類永恒的命題,古往今來始終是人類的共同愿望與追求的目標。特別是隨著人類社會的日益繁榮與進步,精神活動的豐富多彩,物質生活的極大提高,人們對健康的渴望和對長壽的期盼越來越迫切,對“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追求愈來愈強烈。但是人們怎樣實現健康,如何又能終其天年?惟一正確的途徑就是學習并遵循養生之道。中醫認為,養生的實質就是要做到“形體不蔽、精神不散”。養生的核心是要“調和陰陽”;養生的原則是協調臟腑、保陽益陰;暢通經絡、調和氣血;清靜養神,節欲保精;調息養氣,持之以恒。養生的途徑是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飲食而慎起居、堅五臟而通經絡、避虛邪而安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