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redlee.cn/blog/bid150/
人吃單一食物是不能維持身體健康的,因為有些必需的營養素,如一些必需脂肪酸、氨基酸和某些維生素等,不能由其他物質在體內合成,只能直接從食物中取得。而自然界中,沒有任何上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因此,為了維持人體的健康,就必須把不同的食物搭配起來食用。
中國人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如《黃帝內經》中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谷肉果菜,食養盡之。”這就全面概述了糧谷、肉類、蔬菜、果品等幾個方面,是飲食的主要內容,并且指出了它們在體內起補益精氣的主要作用,人們必須根據需要,兼而取之。但目前在中國的一些地方,尤其是廣大農村,人們只有吃飽、吃好的概念,而所謂“吃好”,主要是指吃雞鴨魚肉奶等中高檔葷腥食品或味道好的食品。他們很少知道人體需要什么營養素,那些食品含有什么養分,應當怎樣搭配為平衡膳食。例如,營養學要求早餐必須攝入足夠的營養,特別是要有一定量的蛋白質和脂肪。但是,中國絕大多數居民都是早餐“湊合”。上個世紀末上海華東醫院作了200戶居民家庭調查,發現其中50%的家庭的早餐完全沒有動物蛋白或大豆蛋白。一些機關、學校、工廠食堂的早餐也往往是稀飯、饅頭、咸菜,很少供應優質蛋白食品。一些學校學生,由于早餐質量太差,常常在第三節課就產生饑餓感,聽課效率下降。
現代營養學把食物分成兩大類:一類主要是供給人體熱能的,叫熱力食品,也叫主食,在中國主要是糧食;另一類是副食,主要是更新、修補人體的組織,調節生理機能的,又叫保護性食品,如豆制品、蔬菜、食油等。以從事輕體力勞動、65公斤體重的成年男子為例,每天吃主食1斤、動物性食品2兩、豆類食品 1 兩、蔬菜1 斤、食用油4錢,便可接近營養平衡。主食的種類很多,它們所含氨基酸、維生素、無機鹽的種類和數量又互不相同,故不能只用一種糧食作主食,應做到粗細糧合理搭配,干稀搭配。副食中的肉類、蛋類、奶類、魚類、海產類、豆類和蔬菜等,都能提供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和人體必需的脂肪酸、磷脂、維生素、鈣、磷、鎂、碘等重要營養素,對人體健康起著非常重要作用。但副食在營養上也各有長短,因此,也應搭配食用和變換食用。中國營養學會1991年曾向中國人民推薦過目前幾年間的膳食構成標準,按平均每人每月計算,應攝取如下食品:糧食類28.4斤,薯類6斤,干豆類2斤,乳類4斤,蛋類1斤,魚蝦類1斤,蔬菜類24斤,水果類1.6斤,肉類3斤,植物油半斤。以上說明,飲食的種類多種多樣,所含營養成分各不相同,只有做到使各種食物合理搭配,才能使人體得到各種不同的營養,以滿足生命活動的需要。
此外,根據中藥學的理論,還應注意食物的配伍問題。食物的配伍分協同與頡頏兩方面。在協同方面又分相須、相使,在頡頏方面分為相反、相殺、相畏和相惡。這些知識對于我們調配飲食也是很重要的。
所謂相須,是指同類食物相互配伍使用,可起到相互加強的功效,如百合燉秋梨,共奏清肺熱、養肺陰之功效。
所謂相使,是指以一類食物為主,另一類食物為輔,使主要食物功效得以加強,如姜糖飲,溫中和胃的紅糖,增強了溫中散寒生姜的功效。
所謂相反,是指兩種食物合用,可能產生不良作用,如柿子忌茶,白薯忌雞蛋。
所謂相殺,是說一種食物能減輕另一種食物的不良作用。
所謂相惡,是指一種食物能減弱另一種食物的功效。
所謂相畏,是指一種食物的不良作用能被另一種食物減輕,如扁豆的不良作用(可引起腹瀉、皮疹等)能被生姜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