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redlee.cn/blog/bid4396/
前些日子,我花了些時間整理了以前所有的名片,按照認識時間、認識場合、從事行業、工作內容、可能的合作領域和合作機會的大小等進行了“市場細分”,發現很有意思。
當今社會中,一個人的社會影響力是如何施展的?我認為是通過以下四個圈進行的:
第一個圈,影響了自己,于是人有了自信。
第二個圈,影響了親戚,即所謂那些和自己有血緣關系的人,如父母、姐妹、孩子、外甥等。這是一個人最早接觸的人際交往圈子。
第三個圈,影響了“三同一戰”,即同學、同事、同鄉和戰友。這個群體人比較龐大。前三個圈,我們籠統地稱為熟人圈子,加起來大致在500-1000人。
第四個圈,影響陌生人,也就是素不相識的人。影響陌生人的方式可以是教師授課、公開演講,以及企業家、慈善家、政治家做的一些事情。
就普通人而言,如果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人,自謀生路,他只能影響自己,以及和自然界相處。而一個處在邊遠山區的老者,可能他的一生就是影響自己、親戚、鄰居和村子里的朋友。而生活在都市里的現代年輕人,他們在第三和第四圈里得到更多拓展人脈的機會。
仔細想來,很多生意的業態都是從熟悉的人開始的,如保險、購房乃至更大的購買或者投資決策,所以,熟人經濟的效應不可小視。在各類廣告傳播的手段中,什么類型的廣告信任度和有效性最大?那就是口碑傳播,即經由信任的熟人介紹,這樣,廣告成本最低但效用極大。
圈子里是角色隨著時間是變遷的。我們小時候接受父母長輩和老師的教導,成人后我們為人父母和為人師表。剛入職時,我們接受老板、同事的指教,到后來擔任要職指導他人做事,本質上,每個人都通過自己的人脈圈子上的角色施展著各種社會影響力。
過去,我們評價一個人的社會影響力,主要是看他在非親戚的熟人圈子如何為人處事。未來,我認為,一個人的社會影響力,取決于他與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取決于他把陌生人變為互信的熟人的過程,把陌生人擴展為熟人的圈子越大、越廣、越持久,他的社會影響力也就越深遠。
《禮記·大學》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我不在這里做全文翻譯,只提及不為人知的幾點。“物格而后知至”意思是為通過降低自己的欲望,減少自己的貪念,來讓自己頭腦清醒,是非曲直分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循序漸進即可,不可顛倒順序。這里所指的“平天下”不是平定天下意思,而是讓世界充滿和諧,天下太平。
今天,在互聯網思維下,又萌生了微系列的新工具,使得這幾個圈子的界限模糊、重疊,有時互為因果,你能影響的人群也成幾何級數地擴展著。
從一開始它先幫你快速找到失散多年的親戚、同學和朋友,現在,又起了新的變化。每天你會莫名其妙地被拉入很多聊天大群,這些勢必會讓你進入了“部分熟人、部分陌生人”的圈子。原來遙不可及的名人,也會隨著你群脈的擴展,逐漸接觸到他們。象前兩天,范冰冰進入我的“山東一家親”老鄉群,就是例子。
總之,要學會管好人脈的四個圈子,只要使用得當,你的人脈就會呈成立體狀、多維度、發散的網絡狀繼續壯大起來,你的社會影響力就因此而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