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三株集團成立第20年。在沉浮20年間,作為三株的創始人吳炳新飽嘗辛酸苦辣,而現在他選擇了二次創業,重新讓三株活過來。他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三株這么多年不得已退出了市場,有人說三株失敗了,但我說三株從來沒有失敗過”。雖然這位75歲的老人對三株的未來十分篤定,但不可否認的是,品牌老化、產品市場認知度低等問題仍舊困擾著三株集團。
75歲二次創業
為了三株,吳炳新至今沒有退休。雖然他早已讓兒子吳克立(原名吳思偉)擔任了三株集團總裁一職,但他每天還要和下屬們一起抓市場、研究市場。今年,他期望帶領三株二次創業。不過,這次吳炳新不打算再鋪天蓋地做廣告。
在渠道方面,吳炳新還計劃有步驟地在全國建立上萬個店鋪,但這一次不是“農村包圍城市”,而是由城市到農村。同時,店鋪也不再都是由三株花錢來建,而是一邊建設旗艦店,一邊吸收加盟店。
事實上,1998年至今,吳炳新帶領三株一直在做調整。雖然在保健品上栽過大跟頭,但吳炳新依然看好國內的保健品市場。有人勸他,換個品牌重新再來,但吳炳新不愿舍棄三株。他認為,中國的保健品市場可以說是方興未艾。三株立足三個行業,一個是醫療行業,一個是健康食品行業,還有一個是化妝品行業,打組合路線,傳統市場和店鋪都要做,兩條腿走路。
“營銷教父”的20年沉浮
毫無疑問,吳炳新在中國營銷界中曾經占據過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從毛澤東的軍事思想中提取并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銷售模式,以“傳單、電視專題、咨詢活動”三位一體的宣傳打開市場。
1996年,三株年銷售額高達80億元,站上了巔峰。那一年,遭遇危機的巨人集團史玉柱,還曾北上濟南向吳炳新取經。然而同樣是那一年,三株自成立以來戰略和管理層面埋下的隱雷開始轟隆作響——常德事件發生。當時,一位六旬老漢在喝完八瓶三株口服液后離奇死亡,三株被訴至公堂。1998年湖南常德中級法院宣判三株敗訴,并定性“三株有毒”,三株的銷售額一落千丈,從月銷售額最高時的7億元滑落到1000余萬元,16萬人的營銷隊伍當年就裁掉了15萬人。
盡管一年之后湖南省高院做出了三株勝訴的終審判決,但三株的頹勢已無力挽回。此后,吳炳新成為三株“風雨中的裱窗匠”,開始了漫長的重建過程,他費盡心血和力量,但市場始終沒有恢復起來。
三株還能成功嗎
一個令人擔憂的事實是,如今大多數消費者已對三株有些淡忘,同時市場狀況也較上世紀90年代有了巨大變化。在知名度下降、美譽度未完全重建的情況下,三株在戰略層面上的規劃面臨很大挑戰。
吳炳新認為,三株的優勢還是在于產品,他對自己的產品充滿信心。他說,三株有幾大系列自己發明的發酵中藥調理健康產品,科技含量很高,擁有三個國際專利和若干國內專利。提高了產品的功效,顯效非常快,無毒副作用,同時還改良了口感,就像喝咖啡一樣。
有人質疑,三株從1998年之后一直試圖爬起來,但至今未能如愿。吳炳新復興的做法實際上是換湯不換藥,未來三株的前景堪憂。對此,吳炳新說:“今年是三株創辦20年紀念年份,三株起起落落的整個過程社會不太了解,品牌的恢復也是有過程的。
吳炳新 原山東三株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1938年6月出生于山東省榮城市,大專學歷。1959年至1988年,吳炳新先后在內蒙古礦務局、包頭閥門廠等單位工作從事財務、黨務、教育工作。1987年吳炳新從會計崗位上退休。肝癌迫使他提前退休,之后他自己用中藥治好了肝癌,他漸漸意識到了保健品市場的潛力。他創辦了一家維他命飲料廠。1989年,吳炳新來到了安徽,在淮南開發區注冊了一家代理公司。也是在這一年底,昂立一號口服液問世,吳炳新成功地承擔了推廣和銷售任務。1990年,吳炳新代理了上海交大的昂立1號。吳炳新父子自認為賺到了第一桶金,但并沒有像其他人,小富即安,或沖動創業,而是決定實現戰略轉移——離開經濟落后的安徽,吳炳新北上來到了山東濟南。1992年12月,公司遷至濟南,他在濟南高新技術開發區注冊成立了大陸拓銷有限公司。1994年,吳炳新創辦三株實業有限公司并任總裁。后推出三株口服液,當年銷售突破1.25億元。他的另一個身份是三株醫藥生物研究所首席科學家。1994年8月8日改名為山東三株實業有限公司,后任山東三株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農村包圍城市”和“人海戰術”,是三株當時被寫入營銷教科書的獨門秘訣。吳炳新驕傲地稱為“在中國除了郵政網以外,還不知道誰的網絡比我大”的三株營銷網絡,卻在1996年那場災難性的創傷,不得已退出了激烈競爭的保健品市場。
本文來源于三株集團網站(http://www.sanzhus.com)作者三株晨豐QQ1544594615 www.sanzhuj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