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化交易,即智能交易,起源于美國1975年出現的“股票組合轉讓與交易”,隨著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系統的應用,投資經理、經紀人可以實現股票組合的一次性買賣交易;80年代,程式化交易發展很快,交易量急劇增加,因為軟件使用的類同和止損功能的引入,加劇了市場的方向效應;進入90年代,出現了把程式化交易作為競爭手段的經紀公司,投資組合的方式豐富多彩。
程式化交易更是21世紀的主要交易方式,并引起了各國資本市場監管當局的重視,從法規上進行規范和引導,在技術上進行投入和開發。
據美國Aite Group LLC咨詢公司的統計數據,2006年在歐洲及美國股票市場中,有1/3的交易是由自動交易系統或算法化交易完成的。預計到2010年,這個比例將達到50%。2006年,倫敦證券交易所有超過40%的交易訂單來自算法交易者,2007年預計將達到60%。總體上看,美國市場與股票市場中算法交易的使用率要高于其他市場,預計2008年在某些市場中算法交易的使用率將達到80%。算法交易在外匯市場中也很活躍,2006年大約占總交易的25%。算法交易也可以輕而易舉地被應用于期貨和期權市場,預計到2010年大約20%的期權交易量將源于計算機程序。債券市場也將逐漸引入更多的算法交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