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redlee.cn/blog/bid3713/
就業者到創業者的角色轉變,在現象上可以歸納如下幾條:
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創業者,要具備長遠眼光,擁有戰略意識,知道自己最終想要什么。要達到什么目標,需要哪些過程。而作為就業者,著眼點也就是當前這兩三年,往往第一考慮的還是安全感,如何保住現有的穩定飯碗,自然不會想到太遠,也不會太高。而且,很少有就業者能進行換位思考,站到老板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由此也造成很多就業者很難達到創業者的心態。高不是空洞的高,是經過反復思量過后的高,是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高,是胸中有成竹的高。
2、完成工作的態度
創業者對一件工作的完成定義是指把某件事徹底解決,今天能搞定的一定不拖到明天。而就業者會習慣性的把工作按照天數來分解,每天只完成部分工作,下班時間一到,就習慣性的想回家,剩下的工作明天再做,在公司里多待一分鐘都不愿意。很多人都抱怨老板苛刻,加班頻繁,其實這是創業者從創業初期就建立起來的習慣。對于創業者來說,事業就是生命,工作就是生活。
就業者接受到一個指派工作任務后,進行處理或是分解后轉交給其他同事,在他看來,這事就差不多算完了,反正他負責的這塊已經做完了,至于轉交出去的工作任務是否被保質保量按時間的完成了,那就不是他所要操心的范圍之內了。長此以往,許多就業者已經習慣只管自己的二畝三分地,轉交給別人的事就讓別人操心去吧。嚴重缺少整體系統概念。
做為一個創業者,你的事業是和你的視野相關的,你看得越遠,可能得到的資源就越多。
4、責任
在一個企業或是公司里,我們最常見到的就是在出現事故后,老板在追查責任,大家異常統一、步調一致的互相推卸責任,極少有人會站出來承認自己工作的不足,反而都強調自己肯定是把屬于自己那個環節做好了,至于前后銜接人員所出的問題,和我一點關系也沒有。這種就業的思維深了,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是回避,然后就是設法推給別人。這樣一來,就業者也就愈加不可能從失敗和失利中學習、吸取到教訓了。
其實,創業者們的成長也就是從一個個自己承擔的失敗中總結分析了問題原因所在,積累了經驗。
很多的就業者腦海中都存在著個人英雄主義,總希望在一些事情上表露一下,在上司面前表表功,為了不被其他同事分攤去一些功勞,所以有時候就會冒著一定的風險(當然是以公司的資源為成本)一個人單槍匹馬干點什么出來,當然,要是出了漏子,最后還得是公司承擔,很少有就業者們會從降低成本及風險、或是提高效率的角度出發,去主動聯合其他同事,共同完成某項任務,這種個人英雄主義有時候是要害死人的。
6、成本概念
作為創業者,每一分錢的支出都會算作是成本,省下來的就是利潤,所以,精打細算是許多老板的習慣性思維和動作,這是從創業過程中養成的習慣,絕對不是一個“摳”字能概括得了的。而就業者們卻是很大方的,反正公司的資產是老板的,又不是自己的,浪費點也不是割自己的肉,只是自己工作方便順手,浪費點又算什么,以至于許多就業者在自己創業的時候,還改變不了在就業時養成的大手大腳的習慣。創業就是勤儉持家,創業者在創業的過程中要改變大手大腳的習慣。
7、辦事一條線
條條大路通羅馬,完成工作一定不止一種方法,但就業者長期工作生涯下來,已經習慣了用單一思維去考慮問題,a事就用a類解決辦法,b事就用b類解決辦法,很少會去用超越性的思維從多角度多方向來探討問題的解決思路。而創業者遇到困難,一定是要有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一種辦法行不通還會有第二種辦法,所謂千方百計,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