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redlee.cn/blog/bid150/
祖國醫學則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具有藏精(腎陰、腎陽),主水,納氣,以及主骨、生髓、養腦的生理功能,腎開竅于耳及二陰,其華在發。它不是單純的解剖學的腎臟概念,而是包括了西醫的生殖、內分泌,以及呼吸、神經、免疫、造血、運動等系統的部分功能。
中醫認為,由于飲食不當、勞倦過度、心理和精神壓力過大、性壓抑或房勞過度、久病失養,均可導致腎虧(或稱腎虛)。根據腎中精氣陰陽的偏盛偏衰,腎虛可以有腎陰虧虛、腎陽虧虛、腎氣不固、腎不納氣、腎陰陽兩虛、陰虛火旺等證。通常腎虛可以見到以下癥狀:腰背酸痛、脛軟跟痛、耳鳴耳聾、發脫枯悴、齒搖稀疏、尺脈弱、性機能失常(夢遺、陽痿、滑精等)。而腎陰虛證還可見如下癥狀:五心煩熱、失眠、盜汗、口干咽燥、頭暈目眩、夢遺、午后顴紅、舌紅少苔或有裂紋、脈細數。腎陽虛證則在腎虛證基礎上還可見到:畏寒肢冷、小便清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瀉、男子陽痿、女子帶下清稀、宮寒不孕、面色蒼白、舌淡苔白潤、脈微弱遲。
對于腎虛,要補腎,除了飲食調理或藥膳滋補外,最主要也最常用的方法是服用補腎中藥及相關健康食品。
腎臟為人體的重要臟器,位于腹膜后脊柱兩側,左右各一,形似蠶豆,長10-12厘米,寬5-6厘米,厚3-4厘米;單個腎臟重約130-140克。腎臟具有排泄體內代謝產物;通過尿的生成與排出,維持水的平衡;維持體內電解質和酸堿平衡;調節血壓;促進紅細胞生成;促進維生素D活化等多種功能。
l 西醫對腎臟之主要功能表述
1.排泄代謝產物,以增進新陳代謝之機能。
2.調節血液滲透壓力之平均,刺激男女青春腺之內分秘,以維持人體活力與生命之延續。
3.可增加血球之滋生維持人體之健康發展。
4.分泌腎“賀爾蒙”清除輸入體內之一切有毒物,使之清血,排毒,免疫等。
中醫學認為,腎位于腰部,故《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腰者,腎之府”。由于腎藏有“先天之精”,為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故稱為“先天之本”。腎在五行屬水,腎與膀胱互為表里,腎藏精,主生長發育和生殖,腎開竅于耳及二陰,腎在體為骨,其華在發。
精神旺盛、耳聰目明、頭發潤澤、牙齒堅固潤澤而白、腰脊強壯、行走矯健、性機能正常、男女能夠繁衍后代、尺脈柔和有力等綜合證候群,就是中醫腎臟功能正常的綜合反應,或者說這就是中醫說的腎臟。
無論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以及六淫、七情、飲食、勞倦等均可導致腎精虧虛。如腎藏精不足,則會出現精神疲憊、腰膝酸軟、性功能失常、發育不良、不孕不育、須發早白或枯槁、脫發等現象;腎主水液代謝的失常,可出現面浮肢腫、夜尿清長、排尿無力等現象;腎主納氣功能減退,可能出現動則氣喘、呼吸困難等癥狀;腎主骨生髓功能減退,則可出現腰酸骨軟,行動遲緩,骨質疏松,牙齒動搖、脫落;腦為髓海,腎生髓充腦功能下降,可出現頭暈、健忘、反應遲鈍等病癥;腎精不能上充于兩耳,耳失所養,則可出現耳鳴、耳聾等癥狀。臨床上可以見到的上述癥候群,都屬于中醫學腎虛的范疇。
腎病≠腎虛
西醫腎臟疾病既可能屬于中醫腎虛證,也可能根本就不是中醫的腎虛證,要結合個人的體質進行分析辨證。常見的腎臟病如慢性腎炎、高血壓腎病、糖尿病腎病、腎病綜合征、狼瘡性腎炎、腎結石等常見病多發病,在腎科發病率較高,其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但在疾病的某個階段中醫辨證可能為氣虛證、陰虛證、濕熱證、瘀血證、濕濁證等。如患者表現為乏力、口干口苦、口舌生瘡、舌紅苔黃膩、脈弦數等,那么就是一個濕熱證。因此,得了西醫腎臟病,不一定就是腎虛。
有些人因腰痛就診中醫,而醫師可能會告知他為腎虛,便以為自己得了西醫的腎臟病,甚至以為可能會得了尿毒癥,被嚇得半死。其實沒必要過分擔心,因為中醫說的腎虛并不是西醫診斷的腎病,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腎虛既可能包括無西醫學腎臟疾病的功能失調性疾病,也可能包括西醫腎臟疾病,它們也可以是交叉地存在著。由于腎虛,往往預示著人的免疫功能較差,這時候也容易發生西醫診斷的腎臟疾病。此時,應盡快去醫院找泌尿科有豐富經驗的專家去診斷,明確是否真的有腎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