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redlee.cn/blog/bid150/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
中醫學的臟腑學說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并將其劃分為五大系統,人體以五臟(心、肝、脾、肺、腎)為核心,膽、胃、小腸、大腸、膀胱和三焦為六腑,五臟與六腑相表里,并通過經脈的聯絡與皮毛筋骨、四肢百骸相聯系,一主表一主里,構成了人體的大致框架。所以,肝與膽相表里,有句成語不是叫肝膽相照嗎,它很好地形容了肝膽之間的關系。心與小腸相表里,胃與脾相表里,肺與大腸相表里,腎與膀胱相表里。
將以上分別聯絡起來,就形成了五大系統。我們在談論五臟功能的時候,談的實際上是五臟對于本身和其他連屬以及全身系統的功能。而我們在給五臟定位的時候,則為我們內部的器官了。
所以中醫的五臟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的功能遠遠超過了西醫的心臟、肝臟等解剖學中的各臟器的功能。同時,中醫里的一些表述,實際上是與古老的文化相聯系、相通的。很多古時候流傳下來的成語,都有醫學道理在里面。比如說,我們形容一個人容易發脾氣,叫肝火旺盛;形容一個人害怕,叫膽小如鼠??梢?,肝、膽等器官,中醫認為它們是跟人的情緒和氣質分不開的。
在癥狀上,比如說個人便秘,我們說他肺氣虛,在治療上或者飲食上就需要給他來一些補肺氣的藥品或食物,吃完以后大便就會下得順暢了,因為從中醫理論上講肺與大腸是互為表里的。比如說,一個人心煩易怒,他的心火特別旺盛,那么這個火就會下移至小腸,體現在小腸上會產生什么癥狀呢?這個人可能在小便的時候會有灼熱的感覺。
《素問·玉機真臟論》就提出:“五臟相通,移皆有次。”這些學說如果按照現代醫學的概念去套,那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根本不可理解,但是這些經驗確實是從幾千年的臨床經驗、生活實踐以及治療過程中總結歸納出來的,是很有科學道理的。再比如說,肝通竅于目,肺開竅于鼻,心開竅于舌,小到微觀的癥狀,大到宏觀的環境,都綜合在內了。所以只要把這種模型結構搞明白了,我們在養生方面就可以獲得一些健康性的指導。
有病“擇藥當之”
有很多人認為自己身體不舒服,然后就買很多高檔營養品回來補身體,覺得越是高檔的營養品就會對身體越有好處,我認為這完全是一種錯誤認識。
現在社會上經常有些藥品廣告不負責任地夸大療效,說是研究或發現了一個什么東西,如何如何好,這個東西是人體必需的,標很高的價錢就讓你買。比如說,大家經常見到街邊有許多的商店掛著回收冬蟲夏草的牌子,而賣冬蟲夏草的人就會說:這東西有多么好,多么珍貴,上萬塊錢一公斤,你吃吧,吃了肯定能延年益壽什么的。
我在這里不是說冬蟲夏草不好,它的確是一味很珍貴的中藥,但并不是對所有人都適用,盲目使用甚至可能會有副作用。如今冬蟲夏草之神效似乎使人們進入一個誤區,此亦世風之變,物識之變所然。
如果你對照五臟體系的結構模型來看一看就知道了,我們講身體要維持一種動態平衡,那么你的身體是否缺這種東西呢?如果缺這種東西,吃它才有好處;如果不缺,這個東西再貴吃了也沒好處。
中醫有一句話叫“有病擇藥當之”,就是得這個病就該吃這種藥,不是這個病吃這種藥就沒用。
在宋代曾經流行過一種可笑的養生方法。那個時代貴族以養生為一種殊榮,那么他們養生流行吃什么呢?他們吃石頭,就是那種鐘乳石。當時人的理解是,鐘乳石幾千萬年才長這么長一點,所以吃了肯定能長壽,還給它起了許多好聽的名字。但實際情況是這樣嗎?當然不是了,現代人聽了可能都覺得難以理解。
古時候有一個人是到京城去參加科舉考試的。古代的交通不發達,去一趟京城不容易,當他千里迢迢來到京城后,卻得了一種肺病。得病以后,找了很多大夫也沒有治好,身上的盤纏也快花光了,實在沒辦法了。后來,他遇到一位高人。這個高人對他說:“你的病我或許能治。我跟你說,你到市場上去買兩筐梨?,F在正好產紅肖梨,價格非常便宜。你弄兩筐梨然后擱在這驢背上,你就往家鄉走吧。回家路上每天吃多少梨不限量,如果吃完了你就再買些,每天就是吃梨。當到了晚上在旅館里睡覺的時候,你就把這個梨擱在一個石器里,把它給搗碎了,然后喝那個梨汁。”想想也沒有其他的好辦法,結果這個人就按照高人說的方法去做了,結果回到家以后他的肺病真的就好了。為什么呢?因為梨性是甘寒的,它本身對肺就有好處,就這么簡單。結果當時不明真相的人,就傳說這種梨能解毒,導致紅肖梨的價格扶搖直上,把它吹得效果都神了。金秋時節,以鴨梨2個配以杏仁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要明白看問題還是應該客觀地去看,不能盲目地追求,更不能認為什么東西對別人身體有好處就一定對自己的身體也有好處,而是要從一個全方位的角度來考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