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redlee.cn/blog/bid150/
《金匱要略》中提出:“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這告訴我們若一時不慎而感受外邪,必須及早治療,防微杜漸,以防病邪深入于內,滅病邪于萌芽之時。
應該在經絡開始受邪尚未深入臟腑之時,及早治療;四肢剛剛感覺不適,即用導引、吐納、針灸、膏摩等方法,使機體氣血暢行,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進一步發展。
某公寧幼年學習瑜伽,稍長學習太極,因此,對傳統導引術很有體會。他認為,通過導引術的抻筋拔骨鍛煉可以在有形組織結構層面對人體無形的經絡系統構成正向調節作用,使經絡系統更加通利,氣機運行更加順暢。
中醫告誡人們在疾病初發,邪位于淺表的時候,要善于抓住疾病的典型病癥,及早診斷,及早治療已成之病,以免貽誤病情,防止疾病由淺入深,由輕至重。強調早治已成之病,不但容易治愈,而且可以避免變化之端。
中醫同樣十分重視預防疾病的傳變,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就有預見地認為:“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在這里,張仲景依據臟腑病癥的傳變規律,以治肝實脾為例,系統闡述了這一傳變規律,提出了治肝補脾,防止傳變的原則。指出在治療疾病時,應注意照顧未病的臟腑,防止疾病的傳變途徑,防其蔓延為患,使疾病向痊愈方面轉化。同時,張仲景還提出對已盛之病,要采取積極的救治措施,防止病情的逆變,阻止病勢的發展。疾病初愈,要補養正氣,注意調攝,促進康復,防止原病復發或變生它病。
對已盛之病,應采取積極救治措施,防其逆變。正如《傷寒論》中所說:“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指出所有急危重癥,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若能防患于未然,在關鍵時刻及時救治,多可轉危為安,阻止病勢的發展,使危重病人得到救治。
中醫對新愈病的調攝同樣非常重視,認為病復有食復、勞復、復感之分,《傷寒論》中提出:“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疾病初愈,人體陰陽平衡還沒有完全回復,機體功能還沒有完全恢復,此時不注意調攝,不但會使病情重發,甚者可能危及生命。
這些治病養生的原則,我們的先輩說得非常好,就是你不要等從量變到質變了才去治療。我認為當你的癥狀出現了以后,這些癥狀是在告訴你一個信號——你的體內在哪兒可能出問題了,但這個問題也許還沒有到非常嚴重的程度,我們應該趕快調理。防患于未然,不要讓小病積累成大病,就一定會獲得一個滿意的效果。比如說,不要等肌瘤已經形成了再去治療它,那時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