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業不是銷售理念的“革命”
即使直銷業的反對者,也常常承認直銷是一種銷售方式的巨大變革,但這種變革其實并沒有直銷行業宣稱的那么高明。
“人際關系銷售”并非新途
《商業周刊》的一篇報道中引述,美國直銷協會會長尼爾?奧芬稱,目前全球80%以上的
直銷公司擁有與其生意相適應的多層次薪酬計劃。不過在中國,由于禁止多層次直銷,直銷變成了制造商派出的銷售人員直接與目標客戶溝通,以達到實踐消費的營銷活動。“把東西賣給熟人”并非了不起的創造,在市場經濟產生以前,以物易物的交換活動就是依托于人際關系的,與陌生人交易恰恰是伴隨著市場和貨幣的產生而出現的人類交換行為的巨大進步,“熟人交易”并無超越性可言。熟人銷售對消費者不利的因素在于消費者失去了“貨比三家”這個有利條件,往往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購買商品,但是直銷公司沒有告訴它的銷售人員的是:人們會在市場很隨意的花幾百元購買一件襯衣,但對朋友推薦的襯衣卻顧慮重重,因為人終究是理性的,人們接受熟人的推銷遠比在商店購物從心理上困難得多。銷售員們動輒花幾天的時間來說服自己的朋友購買一套廚房用具,用同樣的時間沃爾瑪的一個售貨員可以賣出幾百套。因此,盡管依托于信息不對稱,直銷可以賣出比商店利潤更高的商品,但銷售人員必須付出比傳統行業更高得多的時間成本。
營業場所并非經營負擔
直銷的鼓吹者會說,雖然直銷業的人力成本偏高,但是他們卻基本省去了廣告宣傳,經營場地等成本。這是直銷經典理論的主要部分,這種理論認為,
直銷軟件的產生是銷售行業一場革命,它通過人對人的銷售降低流通成本,將傳統銷售行業花在廣告,銷售場地的錢節約下來由
直銷人員和消費者分享,因此直銷人員賺得更多,消費者則以更低的價格買到了產品。這種理論的幼稚性在于,它幾乎將營業場所看作了一個純粹的經營負擔,似乎沒有營業場所的經營是最有效率的——順著這個邏輯推導,我們也可以說,更少的經營場所具有更高的效率,租金更便宜的經營場所具有更高的效率,可是,如果經營場所不能帶來額外的利益,為何市區的門市租價遠高于郊區的門市?
“銷售員獲利更多”為什么是謊言
根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公布的2008年中國零售行業百強企業排名,去年家樂福在華134家門店銷售額為338億元,單店年銷售額2.52億元;沃爾瑪123家門店去年銷售278億元,單店年銷售額2.3億元。仍以
安利為例,2008年,安利在中國的產值達到170億人民幣——但這家公司有多少銷售人員呢,去年三月,時任安利中國總裁的黃德萌在北大的一次講演中透露,他們有30萬左右活躍的,有收入的銷售人員。
計算可知,每一個銷售員僅僅為安利貢獻了不到5.7萬人民幣的產值——如果家樂福或者沃爾瑪每一個員工銷售額只有5.7萬元,那么這家公司肯定已經破產了,每一個員工可以賣出更多的商品,這就是投資于經營場所給銷售帶來的好處。如果按照直銷的理論,沃爾瑪和家樂福在中國各有一百多個大賣場,他們的經營場地這一項成本如此之高,銷售人員和消費者為經營場所也買單更多,那么收入應該低于經營場所較少的安利,但是沃爾瑪和家樂福的員工工資顯然不低于安利人員(按照黃德萌介紹,安利普通銷售人員的月收入為1000元左右,用人均5.7萬的銷售額乘以銷售員回報率也約等于這一數字),而消費者對沃爾瑪,家樂福的低價格更是印象深刻。
文章來源:http://www.wisdsoft.net http://www.jtfu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