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redlee.cn/blog/bid150/
近年來,中醫養生熱如火如荼,養生熱一浪高過一浪,各類養生理念和方法五花八門,讓人無所適從。面對令人應接不暇、眼花繚亂的養生市場,到底哪種養生方法好呢?這是許多群眾最困惑和費思的問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適合自己的才是好的養生方法。我認為,在重視養生的同時要樹立科學的養生觀。
l 適度
無論哪種養生方法,適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所謂適度,就是要恰到好處。簡言之,就是養不可太過,也不可不及。過分注意保養,則會瞻前顧后,不知所措,稍勞則怕耗氣傷神;稍有寒暑之變,便閉門不出。以為食養可益壽,便強食肥鮮;恐懼肥甘厚膩,而節食少餐,如此等等,雖然意求養生,但自己卻因養之太過而受到約束。這也不敢、那也不行,不僅于健康無益,反而有害。所以,養生應該適度,按照生命活動的規律,做到合其常度,才能真正達到“盡終其天年”的目的。
l 全面
中醫在天人合一原則下,講究養神保形、養形護神。因此,養生應注意不要過偏。過偏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認為“補”即是養。于是,飲食則強調營養,食必進補;起居則強調安逸,以靜養為第一;為求得益壽延年,還以補益藥物為輔助。一種情況是認為“生命在于運動”,只強調“動則不衰”,而使機體超負荷運動,消耗大于供給,忽略了動靜結合,勞逸適度,同樣會使新陳代謝失調。此二者雖然主觀愿望是想養生益壽,但結果往往是事與愿違。所以,要從天人、形神合一著眼,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補瀉結合、形神共養。
l 靈活
當前的中醫養生,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說啥好了就一哄而上,比如“生吃泥鰍”、“綠豆湯養生”等等一度風靡全國。其實,中醫認為生命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的過程,因此講“三因”原則,即“因時、因地、因人”。所以,盡管中醫養生方法多種多樣,但運用中取決于不同人在不同時間或不同地域身體的多種變化,最忌一概而論,千人一方。晉代葛洪所著《抱樸子·內篇·微旨》寫道:“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體要,博見而善擇。修偏一事,不足賴也。”正是中醫學的這種時態的觀點,指導著古往今來的中醫養生理論與實踐經久不衰。因此,中醫養生不能“本本主義”,把一種養生理論當作“萬能定理”生搬硬套是不可取的,要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l 持久
養生保健不僅要方法合適,而且要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達到目的。當前五花八門的養生“學說”,抓住人們病急亂投醫、一勞永逸的心理,紛紛推出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誤導欺騙患者。中醫養生與西醫的健康體檢有本質的不同,它不是隨機性、突擊性的有病早治、無病早防,它是一種生活之道,告訴人們要“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時刻順應自然,注意養生防病,把養生保健融入于生活之中,全天候關注健康,防患于未然。
它比西醫的亞健康概念還超前,對亞健康,儀器盡管檢查不出來指證,但實際上已處于健康的臨界值,而中醫治未病在健康的狀態下已未雨綢繆,積極預防。由此可見,中醫對于健康的關注,完全是動態的,是長久堅持不懈的,決不是依據一時的“健康體檢”,也不仰仗形體“各項指標正常”。也就是說,保持健康和防治疾病都是一個堅持不懈的過程,一時一法解決不了問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是養生,一勞永逸、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更不是養生,也不存在。
l 有制
一些所謂的“養生大師”為了招搖撞騙,往往故弄玄虛,把自己的“學說”吹捧得神乎其神;甚至現代醫學無法治愈的疾病他們也能輕易治愈,讓一些患者信以為真,從而放棄治療,停止吃藥,結果造成病情惡化而上當受騙。
中醫養生確實既適應于疾病預防,也適應于疾病康復,但養生只是讓人體少耗元氣、補養元氣,是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個必要條件,絕代替不了正常的治療,糾偏除弊必須靠治療。孫思邈說過“安身之本必資于食,救疾之速必賴于藥”。因此,有病必須去治療,說中醫養生能代替正常治療的“學說”都是離譜的歪理。
l 遵道
我們大眾熱衷的中醫養生往往停留在術的層面,而忘記道,把健康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一器一物或一方上。中華養生之所以稱為養生之道,不稱養生之術,是有道理的。中華養生的靈魂,在于其是生活之道,與生活水乳交融。所謂道,就是規律,其最大的規律就是天人合一,具體說就是自然大宇宙,人體小宇宙,人體小宇宙時刻要與自然大宇宙的生長化收藏規律相適應。
術應服從道。如果養生只是重術輕道,甚至道和術相割裂對立,再好的術也是枉然。比如:一年四季生活在如春的空調房間,全違背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晝伏夜出,通宵達旦加班或娛樂,全違背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有再神奇的靈丹妙藥,也回天無力。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對人的健康和壽命來說,生活方式和行為起的作用占60%,居于主導地位,醫療僅占8%。只要有效改善生活方式,80%的心臟病和糖尿病、70%的中風、50%的癌癥都可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