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redlee.cn/blog/bid150/
很多人批判儒家傳統,同樣也有很多人悼念儒家的失落,事實上,值得慶幸的是,作為“小傳統”、支傳統、民間話語體系的儒家并沒有在中國完全斷裂,正式的典籍和禮儀系統也許不在繼續,但儒家精神中的優秀成分,一直在被優秀的中國人以典型的儒家方式默默地薪火相傳。
從這個意義上講,優秀的中國企業家,也許不可避免地是儒家精神的實踐者。推己及人,從親情到友情,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這種道德體悟的方式,是我們世代相傳的生存方式,不是幾聲激昂的全盤西化口號能改變的。我們都已經深深地打進了我們自己的文化烙印。全盤西化,好比是拔著自己的頭發離開大地,主觀上可欽可佩,客觀上卻導致對傳統文化優秀成分的保護和創造性轉換的忽視,最后可能陷入精神上“不東不西,不是東西”、無家可歸的尷尬處境,徹底喪失立身之本。
儒家中的優秀成分之所以能成為中國企業建立共享型價值觀的精神資源,這背后不僅僅是儒家作為一個信仰體系之一的豐富性和可塑性,更重要的是儒家良好的精神內核。臺灣的殷海光早年是反傳統的斗士,晚年畫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圖概括儒教、佛教和基督教的關系,大意是,孔仁孟義、佛陀慈悲和基督博愛,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三大信仰體系,它們的核心是一致的。佛教傾向與出世,多大程度可以成企業價值觀的源泉,還值得研究。儒家要承擔這個任務,當然首先要摒棄儒家中廟堂化、洗腦化、意識形態化的犧牲型的話語成分。
所以,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企業很難避免的一項工作是,如何發揚儒家傳統中尊重個體、注重平等的優秀成分,為企業核心價值觀的建設提供博大精深的文化支持。惟以此,才能保證企業的所有成員在一個更長的時間段內對核心價值觀的不離不棄的維系和不折不扣的堅持,奠定企業長遠發展的基礎。